上海外国语大学张和龙教授应邀来我校作学术讲座 |
发布人:英语语言文化学院 发布时间:2021-05-24 浏览次数:217 |
上海外国语大学张和龙教授应邀来我校作学术讲座 5月21日下午,应英语语言文化学院邀请,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和龙教授为师生们带来了题为“谈谈汉译美国小说《一睡七十年》”的学术讲座。本讲座为英语学院“学术月”系列活动之三,由英院院长吴建国教授主持。 张老师是上外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上外文学研究院副院长、《英美文学研究论丛》副主编、外国文学学会英国文学分会副会长、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秘书长及常务理事和上海翻译家协会理事。张老师是2010-2011年美国耶鲁大学英文系富布赖特访问学者、2002-2003年英国剑桥大学英文系访问学者,并于2007年获教育部直属院校“宝钢优秀教师奖”。出版的论著有《批评理论如何运用?》、《英国文学研究在中国》和《战后英国小说》等,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 讲座开始,张老师简要介绍了欧文作品在美国文学史的地位,其短篇《瑞普·凡·温克尔》(Rip Van Winkle)被收录于文集《见闻札记》(The Sketch Book),是美国小说的“萌芽与奠基之作”。《一睡七十年》是欧文名作《瑞普·凡·温克尔》的首个中文译本,1872年刊登于上海《申报》。 张老师指出,《一睡七十年》所呈现的“再创作”实践可被视为中国近代小说翻译的大胆尝试。在利用原作素材的基础上,中译者不仅在标题、人名、故事情节等方面做了许多改动,其叙事风格也因改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文风变成了中国志怪传奇小说风格,这篇几乎没有保留任何原作社会文化信息的译作可谓一部用域外素材进行再创作的另类小说,即“假扮的小说”。 随后,张老师进一步分析与阐明了这些“再创作”实践背后的跨文化译写策略,尤其是“去异域化”特征所反映的复杂问题,在《一睡七十年》中,美国早期殖民意象、域外文化元素以及独立战争与民主选举的历史背景不见踪影,取而代之是中国本土化文学传统元素、道家时间观与思想内涵的植入。他以译著与原著的对比引出“去异域化”的跨文化译写策略的得与失,重点诠释了“伪作”和“伪译”的不同点。作为一篇“伪作”,此译写策略违背了“陌生化”的审美规律,其缺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由于隐去了原作特定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该译作无法产生像欧文原作那样讽喻现实、影射政治的效果;另一方面,沿袭“遁世遇仙”的故事也与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脱节,故难以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 然而,从学术史角度来看这一案例,我们也可发现其译写策略具有独特意义与价值。张老师认为《一睡七十年》中,译者对中国传统文学形式的袭用和模仿,间接传达了知识界对西方文化的认知与接受态度,标志着近代中西比较文化意识的最初萌芽。东西方叙事文学比较意识以及文化共通性在这一早期译作中就有充分反映,中译者对西方文本的开放态度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讲座的最后,他指出:文化互鉴与交流,心灵契合与相通,才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互动环节中,张和龙教授与我院教师进行了交流,耐心解答了我院教师的疑难问题,在场的听众表示受益匪浅。 文稿来源:肖超老师 |